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历史

茹太素无所谓,朱元璋很疲惫

2023-10-27 17:05:04

(御史)

洪武三年,公元1370年。

按照干支纪年法,是一个庚戌年,属狗。

这一年,一个叫做茹太素的人乡试中举,被朝廷授予了监察御史的官职。

监察御史这个官职,始于隋朝,主要的工作内容是负责监察朝廷的百官的言行举止,看谁不顺眼,可以上折子弹劾他们,同时还负责监督皇帝本人的一言一行,皇帝老儿平时说话办事不讲究,他们也可以批评皇帝。

当然,隋朝的国祚比较短,所以这个官职终隋一朝,并不具有典型性。

到了唐代,监察御史的权力进一步扩大,史书说他们可以“分察百僚,巡按郡县,纠视刑狱,肃整朝仪”,意思是说唐朝的监察御史,他不仅可以监察皇帝和百官,还可以插手司法事务,哪儿有冤假错案啊,哪儿有暴力执法啊,他们都有权力管理。

不过您看,这帮人的权力虽然很大,都能和皇帝叫板,但问题是,他们的官阶是很低的,平时上朝的时候都不能走正门,而只能从侧面的小门进来,属于是典型的官小权大。

唐朝,宋朝,元朝,监察御史的直属部门,叫做御史台,然而等到明太祖朱元璋同志建立大明之后,明朝废除了御史台,而改称都察院,又把监察御史归到了都察院的编制下。

都察院,主要负责弹劾和建言。

弹劾,就是弹劾百官,看谁表现不行就参谁一本,建言,则是可以直接向皇帝发表对国家时政的看法和建议。

都察院里的御史种类,那就很多了,管理层的有左都御史,右都御史,左副都御史,右副都御史,以及左佥都御史和右佥都御史。

(都察院)

管理层的御史,主要负责明朝都城南京的监察工作,主要拷打京官,但朱元璋毕竟不是割据一方的土皇帝,他治理的是整个天下,所以各个地方,也需要有人来监察和管理,我们都知道,大明王朝有一十三省,所以朱元璋设置了十三道监察御史,分别下到大明一十三省去监察地方事务。

这些监察御史,又叫做巡按御史,共计110人。

而这个茹太素,就是这110位监察御史之一。

监察御史在大明没有什么稀奇的,稀奇的是,茹太素不过是乡试中了举人,就被朝廷授予了这个官职。

我们要知道,想要在明朝做官,那是非常困难的,因为你至少要通过五场大考,才有做官的机会。

明之科举,分为五个流程,童试,院试,乡试,会试,殿试。

最开始的童试,它还不是一场考试,而是分为县一级的考试和府一级的考试,通过县级和府级考试,你就成为了一名童生,而成为童生,不代表你就能当官儿了,只代表朝廷认可你有了最基本的文化水平,有资格参加下一级别的考试。

第二级别的,叫做院试,这个院试,也分为两场,一场叫做岁试,一场叫做科试。

童生们通过岁试,就成为了生员,也就是我们俗称的“秀才”,而只有秀才才有资格参加接下来的科试。

(科举制度)

这个科试,那是相当严格的,如果你通过了,那么你就算是摆脱了平民阶级,成为了一名“士”,但也只是个荣誉称呼,没有官职也没有权力,而如果你没有通过,那么你还有可能受到朝廷的处罚,连“秀才”的头衔也给你摘了。

童试和乡试是挡在求官者面前的两座大山,有些人终其一生也没有能力翻越,考试考到须发皆白,也不过是个童生。

通过院试成为“士”,那么就恭喜你,你有资格参加第三阶段的考试,乡试。

这个乡试啊,它不是在乡里举办的考试,而是省一级的考试,还不是年年都有,而是三年一场,由各省分别举办。

乡试的录取率,那是很低的,每个省大概录取一百多号人,而全国加起来,通过乡试的,也不过一千人左右。

通过乡试,你将会获得一个全新的荣誉称号,也就是举人。

当了举人,你的身份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,因为举人虽然不是官职,但已经代表你此时此刻已经有了做官的资格,距离金榜题名,蟾宫折桂已经不远了。

当年穷困潦倒的范进同志在村里人见人嫌,就连他的老岳父都不待见他,后来范进中了个举人,全村人大变脸,就连村里的乡绅都忙不迭的跑到范进的家里送礼,那你可见在当时中个举人是多么了不得的事情。

(放榜)

这一千多号人寒窗苦读数十年,终于脱颖而出成了举人,之后他们将会前往大明的京师南京,参加第四阶段的考试,会试。

会试,在京师礼部举行,规模不大,但是难度更高,因为能来参加会试的,那都已经是全国各地的精英,可以说这一场考试,那是高手如云,能通过会试的不过两三百人,这两三百人,我们称之为进士。

成为进士,那就表示朝廷终于认可了你,你以后肯定是有官可做了,不过成绩不好或者没有通过会试的也不要担心,朝廷也会在这些落榜的人中挑选一些,授予一些品阶较低的官职,或者安排到官办学校里去教书,而剩下这些春风得意的进士们,将会继续参加他们人生中最后一场,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场考试,殿试。

由于都是千辛万苦走到这一步的,所以御前殿试不会再淘汰进士,而只是通过考试给进士们排个名次。

名次靠前的,那之后分到的官职就好一点,名次靠后的,那自然就要次一点。

不过大家不要以为,殿试结束之后进士们就能当大官,他们在刚刚入朝为官的时候,大多数都会被分配到翰林院去供职,那他们在翰林院里都做什么呢?大概就是一些抄抄写写,整理圣喻的工作,说白了,也是没所谓的官职,哪怕你是状元郎,名次全国第一的出身,你也得先到翰林院里磨炼磨炼,等到朝廷里有官员退休了,官位出现空缺了,你才有机会去补缺。

所以说,茹太素不过是考中举人,他还没有进行会试和殿试就被授予了监察御史的官职,这在流程上是非常奇怪的。

唯一有可能的解释就是,茹太素这个人在考试的时候表现良好,或者说他有过一些亮眼的功绩,被朝廷发现,乃至于被明太祖发现,所以干脆绕过最后两层的考试,直接给他安排了官职。

这个猜测,是合理的。

(茹太素)

因为洪武三年举人出身的茹太素做了监察御史,洪武六年,也就是三年之后他就再度升职,改任四川按察使。

朋友们,按察使,那可是地方上的三四品大员,主管一省刑法,那不是一般人就能担任的。

这样的火箭式提拔,很明显是由皇帝直接干预的。

然而,这还不算完,茹太素在四川干了一年的按察使后再度升职,从地方调回了京师,先后担任刑部侍郎和刑部主事。

这两个官职,那也都是明朝法律部门的要员。

您要说这个茹太素,他和皇帝的关系,还真是不一般。

茹太素这么一路走来,朱元璋没少提拔他,所以他对皇帝很有感情,为了报效君恩,报效国家,茹太素就很想要发光发热,因此他时常给朱元璋上奏疏,提一些对国家时政的看法的建议。

当然,这也是做臣子的本职工作。

上奏疏没有问题,有问题的是,茹太素这个人他比较啰嗦,写奏疏往往动辄就是七八千字,而且每回都说不到点子上,因此朱元璋每次一看到茹太素上奏疏就头痛,皇帝耐着性子拿起来读,那把朱元璋折磨的是不要不要的。

皇帝对茹太素这种长篇大论本来就烦,但是茹太素却对他这种行为越来越起劲儿,有一次竟然上了一封一万多字的奏疏,朱元璋实在是没有那么多精力去看,所以只能找了个大臣让他代为朗读,这位代读的大臣读啊读,读啊读,读到昏天黑地,读到了一万六千五百字的时候,朱元璋还是没听出个所以然。

朱元璋怒了,这茹太素写的奏疏是又臭又长,这不纯纯是废话,纯纯是耽误自己时间么?

皇帝勃然大怒,实在是受不了了,干脆招呼左右,把茹太素按在地上就是一顿打,之后更是把茹太素贬出了京师,弄到了浙江去做参政。

(朱元璋)

浙江参政,那也等于是浙江地区的二三把手了,实话说朱元璋对茹太素也算是比较优待了,虽然把他弄到了地方去上班,但这待遇总比流放岭南要好得多。

然而,皇帝这个人呐,他还比较念旧,他知道茹太素这个人还是诚心报国的,只不过是性情耿直,比较迂腐,所以没过多长时间,又把他从浙江调回了京师,授予了户部尚书的官职。

户部,古代财政部,尚书,古代部长,可以说,茹太素做官做到这个级别,就算是到头儿了。

重回朝廷的茹太素很受皇帝恩宠,朱元璋还时常请茹太素吃饭,席间皇帝和茹太素推杯换盏,皇帝说了这么一句话:

金杯同汝饮,白刃不相饶。

你别看我现在跟你一起吃饭喝酒碰杯子,别看现在咱俩感情挺好的,可哪天你要是冥顽不灵,还像以前那么惹我,那我肯定还是要收拾你的,到时候把刀架到你的脖子上,那也是有可能的。

这句话说出来,那是很有威慑力的,一般大臣听皇帝这么说,那肯定是诚惶诚恐,保不齐还得跪在地上磕头谢恩,然而茹太素却十分淡定的回复道:

丹诚图报国,不避圣心焦。

我只知道一心一心的报效国家,至于你内心是怎么想的,那我就无所谓了。

朱元璋听完,大受震撼,认为这茹太素真不是一般人呐,真是一个正直的臣僚,然后皇帝没过多久就把他给杀了。